当前位置:小毛驴 > 科学探索 > 正文

中国被卡脖子的领域清单行业需突破 35项技术10年内很难打破美国垄断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中国被卡脖子的领域清单,除了我们熟知的光刻机、操作系统之外,其实我们还有30多项被卡脖子的领域未突破。关于这份中国在技术上被卡脖子的清单,中国未来也会在这些领域中有选择的突破,留意相关公司,有助于提前锁定有爆发潜力的潜力股,有可能会获得超额回报。现分享给大家,可以点赞收藏,有空慢慢研究。
中国被卡脖子的领域清单行业需突破 35项技术10年内很难打破美国垄断
中国被卡脖子的35个领域,中国被卡脖子的清单一览表

1、芯片EDA软件

2、光刻机

3、操作系统

4、真空蒸镀机

5、手机射频器件

6、航空发动机短舱

7、触觉传感器

8、ITO靶材

9、iCLIP技术

10、重型燃气轮机

11、激光雷达

12、适航标准

13、高端电容电阻

14、核心工业软件

15、光刻胶

16、工业机器人核心算法

17、航空钢材

18、铣刀

19、高端承轴钢

20、高压柱塞泵

21、航空设计软件

22、燃料电池关键材料

23、高压共轨系统

24、透射式电镜

25、掘进机主轴承

26、微球

27、水下连接器

28、高端焊接电源

29、锂电池隔膜

30、医学影像设备元器件

31、超精密抛光工艺

32、环氧树脂

33、高强度不锈钢

34、数据库管理系统

35、扫描电镜


关于工业软件,我们再来详细讨论下


3月12日,美国设计软件公司Figma发布消息称,由于中国无人机企业大疆在美国政府制定的“实体清单”中,根据美国法律,Figma将无法为大疆提供服务。在美国撤销制裁之前,名单上相关公司账号都将无法访问Figma。

随后有媒体报道称,华为、360等公司的企业账号也同样遭到了该软件的封禁。

尽管蓝湖MasterGo、即时设计等国内设计软件企业发布了导入Figma文件,实现了基本的功能平替,但作为与Adobe、Sketch一起的核心设计工具软件,Figma对于设计师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所以美国企业封禁做法对于国内设计行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实际上,软件一直是中国设计领域、工业领域最薄弱的一环。

虽然阿里、腾讯、字节跳动等互联网企业一直都推出各种软件产品,但到实际应用中,以视频剪辑行业为例,优秀视频创作者们使用的重要剪辑软件,依然是Final Cut Pro、Adobe Premiere Pro、DaVinci Resolve(达芬奇)等欧美出品的软件。

当然还有工业软件。作为工业制造的“灵魂”载体,也是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关键,过去几十年来,国内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CAE(计算机辅助仿真)等核心工业基础软件,却一直由西门子、达索、欧特克等欧美企业研发的软件做主导,国产工业软件长期缺位。

2020年6月,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多个科研机构和公司,被美国以涉军为由列入实体清单,此后两校师生发现无法再通过学校账号登入海外数理分析软件MATLAB。

更早之前的2019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实体清单,导致其无法使用最新的芯片设计软件工具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去设计芯片。(详见钛媒体App前文:《国产EDA,到底能不能打破海外三巨头垄断?》)

这两个事件让国产工业基础软件的“卡脖子”问题浮出水面。

根据国家工信部指导发布的《中国工业软件白皮书(2020)》调研数据显示,在生产控制、经营管理、运维服务这三个工业制造环节,国产工业软件在中国国内市场份额已分别达到五成、七成、三成,但在研发设计环节,海外软件占比仍高达95%。

而工信部发布的另一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软件业务收入竟高达人民币81616亿元,其中信息技术服务收入达到49868亿元,这意味着大部分收入都被国外企业拿走。

天风证券曾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工业软件市场增速超五倍,长期市场空间有望达到400亿美元。

“国外软件的垄断特别高,它是有两个原因造成的,一个是技术,一个是生态。”设序科技创始人兼CEO吴泳荣博士接受钛媒体App独家专访时表示,对于制造企业工程师来说,由于海外工业软件长时间在学校、企业中使用,这种交互喜好习惯难以改变,所以即使国内工业软件产品实现了国产化替代,哪怕技术上无限接近海外软件,生态依然是很难去打破的。

联想创投合伙人王光熙接受钛媒体App采访时表示,国内在一些高精尖,尤其是细分领域的工业软件,和国外公司差距还是比较大的。其实没有太多的捷径可走,本质上还是要经过大量的投入,大量的积累,场景的反复打磨,才能够真正做好。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高曙明则一针见血的指出,中国工业软件要达到全球一流水平至少还要十年。

那么,作为亟待突破的受到限制的关键环节,400亿的中国工业软件市场遭遇欧美“卡脖子”,国产工业软件如何解困?何时解困?

工业误判、资金投入不足导致国产软件三十年的空白
简单来说,工业软件是将工业知识软件化,将企业在产品的规划、设计、生产、销售、服务等核心流程中的经验积淀融合在软件系统中,用以提升企业全流程的工作效率。

由于CAD/CAE工业软件涉及数学、 物理、工程、计算机等多类技术,该行业的参与壁垒较高,往往需要核心客户一起参与才能形成优势产品。

根据产品划分,工业软件大致可分为设计研发、信息管理、生产控制管理、工业嵌入式软件和工业集成平台五大类,涉及几十个细分门类。除了常见的CAD/CAE软件,还有CAM(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大量数理分析软件、集成核心工业经验的软件等。在大型项目开发中,各学科使用的软件总数高达上百种,不同企业参与不同环节。

尽管领域众多,但国内做工业软件的公司数量和规模依然十分稀少,处于小而散的局面。以CAD/CAE软件为例,目前国内头部只有中电华大、中望软件、数码大方、苏州浩辰等少数企业。

东方证券数据显示,目前中国CAD软件市场,达索、西门子、PTC以及Autodesk在中国市场占有率达90%以上,国内中望软件、苏州浩辰、数码大方三家公司总份额不到10%。而CAE领域,美国ANSYS等占据了中国95%以上的市场份额,国内并没有与西门子、达索这种企业规模相同的标的。

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工业软件的技术难度大、资金投入高、研发周期长、市场有限,导致多年来国产技术发展缓慢,加上工业误判、资金投入低、产学研生态不佳,下游企业“造不如买”,使得工业软件没有形成规模化效应。而国外企业自身对软件有需求,边做边用,越用越好,逐渐成为了工业的核心辅助产品。

事实上,从工业软件行业发展来看,中国也曾经历过鼎盛时期。

20世纪80年代初,伴随着有实力的研究所或高校的需求,昂贵的IBM大型机、VAX小型机、Apolo工作站引入到中国,而上面附带的某些CG、CAD软件工具,让中国人第一次接触到了工业软件这一门类。而早期开发的软件,大多数是二维CAD绘图软件。

“七五”到“十五”(1986年—2005年)期间,由于国家对于国产自主工业软件的支持,以北航、清华为代表的一批高校和科研人员开始做相关的软件开发,他们通过当时国家机械部(机电部)“CAD攻关项目”、国家科委(科技部)的“863/CIMS、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申请到了资金补助,随即拿这笔钱投入了研发和人才搭建中。

1999年前后,中国多家科研机构成功研发出了高华CAD、CAXA电子图版、开目CAD、浙大大天CAD、山大华天等一批工业软件产品。即使在开发难度比较大的三维CAD领域,也出现了北航的熊猫CAD系统等。

不过自2005年开始,科技部对研发设计软件的重点支持,转到了三维CAD。而在“十二五”(2011年)以后,中国的信息化开始走“两化融合”的道路,科技部也不再分管信息化工作,国家不再给科研机构的工业基础软件研发进行补助,对三维CAD研发的资金投入也逐年减少。

同类信息

邮箱不能为空
留下您的宝贵意见